变态心理是指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异常或病态表现,所以又称异常心理或病态心理。弄清变态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机理,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规律,是实施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关键和前提。由于各种变态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人们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症结理解各异,因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在现代变态心理研究领域中,人们对于心理变态的原因基本上承认三大观点,即精神分析观点、行为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现仅对精神分析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略作探析。
一、心理变态的精神分析观点
心理变态的精神分析观点,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心理变态方面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这个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Preud,?1856—1939)创立的。在精神分析学说中与心理变态及治疗有关的部分主要有:关于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构成学说、性心理的发展学说。
1、无意识与压抑理论。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一部分为前意识。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无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法律,而被排斥和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但意识却因受社会风俗、道德、法律等现实因素的制约,故常与无意识对立,使后者受到压抑。这是一切心理冲突及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2、人格构成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即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心理过程,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超我是内化了的社会价值和道德理想,竭力约束本我的盲目冲动;自我介于二者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的三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种种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等,以帮助人缓和内心矛盾冲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时消除焦虑,就会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疾病。
性心理的发展。弗洛伊德在早年认为人有两种本能:即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本能和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他认为这种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还有着一种潜力(或说驱力)即力比多。力比多又称性力,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力比多驱使人寻求快感的满足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他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5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随之变化。第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地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或者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精神分析的治疗是根据心理分析的理论进行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症状是神经症性冲突的结果,它是经过化装的,背后必有无意识的症结。因此,分析疗法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insight),使病人了解症状的真实定义,便可使症状消失。它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自由联想、梦的分析、转移与移情、阐释与自我了解。
精神分析理论,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的,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变态。因而,实际上是对变态心理学作了彻底的改造,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从研究过程本身转向于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患的原因。其次,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动力。这是对当时的构造心理学的挑战。再次,根据对变态心理根源的研究而产生的心理分析疗法对很多心理变态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精神分析理论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人的意识贬低到一个次要的地位,甚至完全忽视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把人整体心理活动的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割裂开来,这是片面的,错误的。其次,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结构的基础,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第三,由于把本能的冲动视为一切行为的动力,并把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视为致病的根源,因而忽视了产生心理变态的社会环境因素。
相关阅读